我們通常說小題大做、題中之意,又說文不對題、離題萬里,其中,題就是主題、題目或題材的意思。英文中有一個對應的詞:subject。選題是研究的起點與方向,決定著研究結果的轉化速率,選題得當,往往事半功倍。因此,研究者必須將選題放在戰(zhàn)略高度上予以重視。
研究過程有兩個端點:立項與發(fā)表。一個周期的研究一般以立項為始,以發(fā)表為終。研究選題是否恰當,從研究項目能否順利立項到研究成果能否順利發(fā)表,都有所體現(xiàn)。接下來,我將結合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與學術期刊發(fā)表,具體談一談學術研究的選題問題。
一、學術市場
任何一個社會,有分工就會有交換,有交換就會有市場。學術研究,亦不例外。從一個客觀的外部視角看,學術賣家是學者等學術生產(chǎn)者,而學術買家則是相關研究需求者以及社會大眾。自古至今,所有的學術巨著實際上都是學術市場的暢銷者,因為它們滿足了學術市場的知識需求,讓相關讀者以及一般大眾都因其學術成果而受益。
偉大的學術一定是一座橋梁,而不是一個終點,它不僅能夠讓人們單純到此一游、徘徊徜徉,而且能夠溝通此岸與彼岸,以渡求知者。
很多研究者不愿意正視學術研究的市場問題。一方面,將學術視為市場行為,不免有些負面的道德色彩,沾染上投機的味道。但實際上,無論正視與否,學術市場都一如既往地按照其自身規(guī)律運轉。
更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,很多研究者并沒有將自己的學術進行對象化。什么意思呢?對象化是objectification,將研究主題對象化就是objectification of subject。 簡單說,就是將自己的研究當成別人的研究,以一個客觀的視角換位思考:假如我是讀者,我看到這個研究,會不會買賬(buy it)?
學術市場表面上看起來紛繁無序,但并非無章可循,與其他類型的市場一樣,也遵循價值規(guī)律。凡是高價值的學術產(chǎn)品,一定更容易在學術市場中走俏,這是自古不易的規(guī)律。
對象化自己的研究,是為了確認:自己的研究在學術市場中是否有足夠的價值!如果你發(fā)現(xiàn)這個研究將會無人問津,那就趁早改弦更張。否則,你的學術最多只能自產(chǎn)自銷,在立項與發(fā)表的過程中將很難脫穎而出。
二、立項與發(fā)表機制
學術市場的不同之處在于,學術交換并非直接進行,而是由學術代理人間接進行。很多研究者不熟悉學術機制和規(guī)律,往往在立項與發(fā)表的路上磕磕碰碰。
社科領域的學術立項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為首,很多高校、科研院所都將它作為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(jù),有的單位甚至將它作為職稱晉升的必要條件。
國家社科基金有兩道評審程序,第一道是雙向匿名評審,第二道是專家會審。這5名匿名評審專家是從廣泛的學術群體中挑選出來的,評審的雙向匿名性、專業(yè)性和隨機性,可以基本保證這5名評審專家的意見能夠大致代表學術市場對評審對象進行價值鑒定。
打鐵還需自身硬,盡管有一些熟悉自己研究的師長能夠推進評審進程,但是歸根到底,你的研究申請必須能夠說服評審專家它具備一定的學術價值,才能順利獲得公共資源對你的學術支持。所以,申請人應該首先換位思考,對象化自己的研究選題,想一想假如自己是評審人,這項研究能否說服自己。
當然,學術市場的信息并不一定充分和對稱,并不是所有評審專家對于研究前沿的把握都能非常充分和及時,所以,有些學術選題盡管很新、很有價值,卻也有可能在立項的進程中遇冷,這是所有市場都會存在的問題,客服的辦法只能依靠學術市場的理性化和專業(yè)化,依靠信息披露等機制,當然也有運氣的成分,但是,通常來說,在立項機制公平的前提下,多做幾輪申請,好的研究選題總會脫穎而出。所以,社科基金申請要做好長跑的準備。
此外,有些小眾的選題可能會有些尷尬,有些非常精細化和專業(yè)分化的選題也會吃虧一些。因為,社科基金立項的評審是一般的學術專家,他們對于你的研究議題和學科知識可能有些陌生,因此,有些優(yōu)秀的青年學者會很苦惱:明明自己的研究已經(jīng)獲得了本專業(yè)領域專家和權威期刊的認可,為什么還會在社科立項中遇冷?
其實,這個問題有多重原因,要想對過分專業(yè)和精細的選題進行價值鑒定,其實需要非常成熟和龐大的學術群體,對于中國目前的學術生態(tài)來說,這一點還有點難,中國社會科學的專業(yè)和分化都還不足。
但是,從另外一個方面說,一個好的研究選題不能滿足于只打動本專業(yè)領域的專家,只獲得“小圈子”的認可,它更應該能夠打動一般學術專家、圈外專家甚至一般讀者,在寬泛的學術市場中獲得廣泛認同。這樣,它才具有學術的外部性溢價,才具有深厚的學術價值。
學術發(fā)表同樣遵循價值規(guī)律。很多作者可能不太了解,學術發(fā)表之前都有一個比較系統(tǒng)的發(fā)稿機制。期刊越是專業(yè),其發(fā)稿流程就越是成熟。即使再好的文章,都要經(jīng)過期刊發(fā)稿會,在發(fā)稿會上,編輯需要向主編及其他同仁推介這篇文章,闡述這篇文章值得刊發(fā)的價值所在,這個價值并非責任編輯信口而出,而必須能夠“貨真價實”地說服同仁乃至學術界。
從廣義上說,主編及編輯部同仁也要向學術界有個交代:為什么要刊發(fā)這篇文章?它的學術價值何在?編輯部的意見是什么?匿名評審的意見又是什么?如果編輯部不顧學術公意而一意孤行,不負責任地大量刊發(fā)乏善可陳甚至突破底線的文章,那么,這個期刊的學術品牌也就差不多可以謝幕了。樹立一個品牌,需要無數(shù)篇好文章,而毀掉一個品牌,有時候一篇文章就夠了。
作者在投稿前,也應該對象化自己的文章:假如我是編輯,我憑什么向同仁推介這篇文章?它的學術價值何在?只有高價值含量的文章才能夠經(jīng)得住考驗,經(jīng)過層層篩選,最終通過期刊的發(fā)稿程序,走向讀者。
三、一以貫之
研究是一個邏輯性的存在(being),與其他存在類似的,它需要有一個主題;否則,這個存在就不純粹,甚至淪為瑣碎。比如說,風景畫,絕非原本的自然風貌,將它入畫,一定進行了某種主題性加工,中國傳統(tǒng)的山水畫,并非原貌的物理和地理意義上的山和水,而是包含了一定社會觀、宇宙觀、人生觀的主題性表達。
有一次,孔子問子貢:“賜也!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”子貢回答說:“然,非與?”曰:“非也。予一以貫之。”孔子的教導言簡意賅,切中要害。主題其實就是那個一以貫之的東西。因此,選題也就是尋找一個一以貫穿自己研究的概念、理念或議題。
在今天的學術市場中,很難再有百科全書式的學者,即使有的話,也是少數(shù)。與今天的機器大生產(chǎn)一般,我們的學術市場越來越專業(yè)化、細分化——盡管專業(yè)細分存在諸多問題,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,社會大眾對于學者的認知越來越趨向于專家,即在某個專業(yè)領域有所專長的學者。其他國家也是如此。
因此,在這個時代做學術,研究者需要旗幟鮮明地確立并昭示自己的研究領域及其議題。而且,一定要選擇好一個議題并堅持下去,而不是頻繁更換選題。研究議題就像貼在研究者身上的標簽,盡管每個人都不喜歡被標簽化,但是標簽本身也有一定的好處,因為標簽化更易于傳播,比如說,當我們提到林南、邊燕杰,我們想到的就是社會資本,而提起趙鼎新,多半想起政治社會學,而提到組織社會學,自然也會聯(lián)想到周雪光。那么,你能否想一想:讀者在提到哪個標簽的時候會想起你?
選題必須能夠一以貫之。一以貫之有兩個層面的意思:第一,從橫向的角度看,你的研究選題一定能夠概括和涵蓋你的所有研究;第二,從縱向的角度看,這些研究在時間前后上有一個延續(xù)性、發(fā)展性,有一個系統(tǒng)的、邏輯的穿插線索。
優(yōu)秀的研究者一般都非?!皩G椤?,懂得對自己的選題精耕細作。有些年輕學者喜歡頻繁更換選題,這其實并非上策,因為學術研究講求積累,而這種積累是很慢的,慢到大多數(shù)時候你覺察不到進步——當然,這是好事,不然,這個世界就亂套了。頻繁更換選題,而不是深耕自己的研究園地,最終會讓學術市場無法給你貼上一個合適的標簽,因此,也就不利于學術成果的傳播與認受。
所謂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,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。研究者在真正進入具體、瑣碎而又忙碌的研究過程之前,應該對自己的選題深思熟慮、瞻前顧后,選擇一個足以全身心投入的研究議題。唯其如此,才會有豐碩而鮮美的研究成果,奉獻于世人面前。